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,和国内的许多小县城一样,以前一直默默无名。不过,这种安宁在过去的一年被打破。而这一切都与上千年前曾经流经此地的黄河有关。2006年,黄河古渡口在沙门被发现,延津一度成为考古界和媒体的宠儿。 以往,除了极个别幸运儿偶尔在大风吹过的沙地里捡到几枚铜钱外,很少有人知道,这块土地下面埋有古城遗址以及数不尽的宝贝。现在,沙门村注定要因“沙门城址”载入史册了。
古渡口掏出宝贝十几吨 现年42岁的刘海旺是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、第三研究室主任,也是此次黄河古渡口考古的主要负责人。过去的几个月,他和他的手下在黄河古渡口掏出来的宝贝足有十几吨,他说这是他20年考古生涯中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。 2007年1月25日,河南省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。会上称:在经过5个月的发掘,沉睡千年的黄河古渡口重见天日,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。 不过,今天的风光却掩饰不住昔日的混乱与疯狂,而导火索就是2005年通过延津的一条高速公路。
取土时意外发现了古渡口 2005年年末,正在修筑的济(源)东(明)高速公路正好经过延津。河南省文物局的知情人士说,“当地政府把黄河古大堤的土卖给了公路方做路基,而古城遗址正好被框了进去”。 随着取土的进行,埋藏并不是很深的文物被翻了出来。“最先发现的是铜钱和瓷器,取土的过程中有人捡,然后有人挖,然后就是疯狂和混乱”。 “到处挖的都是坑,城址东南角、南部全被盗窃过”,过去的一年对于刘海旺来说,最让他痛心疾首的就是古渡口遗址被大规模地盗挖和破坏。 在他看来,这一切的起因就是修筑高速公路大规模的取土。只不过,随之而来的群众性盗挖所产生的破坏力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。“最先是个别村民在挖,后来十里八乡的都来了”。
十里八乡都来“夺宝” 最疯狂的日子,周围几十里地外的人都来,人数最多的时候有2000多。更绝的是,在短短的几天里,本来一片平静的黄土地突然变成了一个大市场,“摆地摊的、卖饭的、卖水的,什么都有,就像美国西部的大淘金”。 刘海旺说,最疯狂时候要数2005年年底和2006年初。 就在文物贩子和村民疯狂盗挖的同时,延津当地的文化局也接到了村民的电话举报,李海峰是当时最先到现场的一个。 “当时去了几个人,而村民一来就是千把人,根本控制不了,我们只好给县公安局打电话”。在延津县文管所李海峰的记忆里,“全县的公安来了一半,刑警、各派出所都出动了”。“从2005年9月到现在,都抓了几十个,抓的都是村民,文物贩子跑掉了”。 十多天后,一切才归于平寂。 只是,平静并不能掩盖住一切。风暴过后,除了古城遗址留下的千疮百孔,最大的痛恐怕要数已经流失的数不尽的文物。在被村民挖走的文物中,除了部分被村民收藏外,大部分已经文物贩子之手流向全国各地的文物市场。“在郑州古玩市场大半个瓷片就能卖到七八十块,而整个的价值都在数万,有些珍品更是价值连城”。 经费不足保护仍是难题 随着文物部门的介入,古城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,一些沉睡数千年的宝贝也得以重见天日,但在刘海旺看来,单凭文物部门一家之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 “我们充其量只能发掘一万平方米”。只是,这看似庞大的1万平方米相对于整个遗址60万平方米的面积只能算作九牛一毛。 “去年8月到12月的第一期挖掘中,延津县提供20万经费,单位贴进去了10多万”。显然,这点经费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。“城址的范围比较大,没有经费就不能做全面钻探,就不知道哪个地方能发掘”。“二期发掘完毕后,遗址可能被回填,或被开发区和厂房覆盖,而大量未发掘的重新成为文物盗窃者的天堂”,刘海旺说。 刘海旺认为,“如果能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的话,前景就比较乐观了,即使我们这代没钱发掘,也要给下一代留下一笔文化遗产,如果保护的力度不行,过不了几年遗址将会荡然无存,等到有钱搞保护、开发的时候,文物已经不存在了”。 |